发布时间:2015-10-19 所属分类:党群工作 阅读次数:2780
革命时期游击队的游击战听起来并不陌生,合理选择作战地点与作战时机,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战斗结束迅速撤退是游击战的五项基本原则,它的精髓是: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对建设时期的地质工作来讲,“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刘少奇同志曾对地质工作者给予了高度准确的评价,地质游击队员们在特殊环境下遇到紧要任务时,也同样需要经常打“游击战”。如此说来,大家就能想像到地质游击队员是在什么情况下打游击,发扬怎样的游击作战精神了。
今年是西藏杰萨错1:5万矿调项目最后一年野外调查工作,要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为无人区,海拔在5400米—6200米,而一般人在海拔4000米左右就会有诸如头疼、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比较强烈的高原反映,自然环境恶劣,沼泽密布,气候多变,暴雨闪电说来就来,工区内仅有一个自然村落,寥寥几户人家,交通条件极差。所以,项目组别无选择,驻地选择最好的地方也只能在海拔5400米的措勤县了,也就是说,项目要从5400米的驻地,到达6200米左右的工区作业,项目人员需要随时适应不同的海拔,还要面临一些突发情况。8月份,又是青藏高原地区地质生产工作的高峰时期,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为了如期完成年度工作任务,项目组必须选择游击作业,也就是:进入无人区开展为期1个月的地质游击战。
8月18日,项目组驱车到萨嘎县采购一个月的食材,这天可能不是出行的黄道吉日,刚一出发就遭遇堵车,车辆因省道修路便道不通被困在海拔5700米一个叫桑木拉达坂的地方,进退两难。八月的西藏在这个海拔高度已经寒风凛冽,风雪交加,我们只能蜷缩在车内度过了一晚上。因为担心车到不了下一个加油站,为了节约燃油,大家都舍不得开空调取暖,宁是忍饥挨冻,坐等到天亮。好在第二天道路顺利疏通,到晚上我们才到达萨嘎县并采购完成了一个月的食材。
8月20日,一大早项目组出发了,经过艰难跋涉,一路的颠簸,翻大山,过草地,越沼泽,边探路边行走,历时近10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沿途的的艰险真不亚于一次探险活动,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想说:“在这里,地上也没有路,走千百回也成不了路”。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8月21日开始工作的第一天,由于路况不熟悉,晚上回驻地时我们开的皮卡车卡在了河道的岩石之间,河水冰冷刺骨,尽管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撼动它半步。而远方不到4km处就是我们的驻地,此时我们也只能望其兴叹。只能徒步赶回驻地启动另一辆东风大卡车就前来营救。然而,更不幸的是,在没有路的山坡之间,加之夜色已晚,沼泽之上覆盖着一层厚草,看不清路况,重达8吨的大卡车也陷入了沼泽中,前轮完全不见踪影,大家瞬间“石化”了,两辆车也面对着面相互“叹息”。大卡车像一个困在泥淖的野兽,任凭怎么挣扎也无法撼动,反而是越陷越深,几次挣扎之后四个轮子几乎完全不见了,车厢托在了泥淖之上,一启动就像一只被抓着脖子提起的鸭子,只见蹬腿,却动弹不得。皮卡司机王迎坤大喊:“别动!越是启动挣扎就陷得越深,等明天再作商议吧”。此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寒风像冰窖里的冷气一样侵蚀着每个人的每一寸肌肤,大家也都觉得司机师傅的话有道理,所以尽管到驻地的4km距离内还需过四五条冰冷刺骨的河流,大家都毫不犹豫深一脚浅一脚摸黑从河水中淌了过去,到达驻地已经过了凌晨了,棉裤湿到齐腰上,竟能拧出大把的水来。大家用热水泡了泡脚就都睡了,但深陷泥淖的两辆车却成了那个晚上每个人心里的牵挂。该怎么办啊?
22日,大家一大早就拿了工具和干粮去挖车,并且拿了一张折叠床巧妙的没有淌水就跨过了前面的几条河流。几个大小伙硬是生生从河里把皮卡车抬了出来。不幸的是大卡车像一个被固定在绞刑架上的囚犯,车体周围全部结冻,项目负责姚胜说:“趁沼泽冻结,我们快挖”。于是大家纷纷拿起铁锹、镢头,挖的挖,抬的抬。可在高原上干活哪有那么容易?这种纯体力活干一会儿就喘不过气来,个个脸憋得通红,上气不接下气,严重缺氧下,脸色也慢慢由通红变的铁青。任凭我们怎么往车轮底下垫石头,怎么努力,车还是纹丝不动。显然,这种方法不可取,可该怎么办呢?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信号,求救无门啊!
“用挖机挖”,
“用木板垫”......大家纷纷议论着,想着可行的办法。
即日,司机王迎坤和我就去了80公里外的萨嘎县,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个挖机,一问救援价钱5万元,显然这个对项目来说似乎不现实,唯一的希望就落在了第二种方法上——买木板垫,用人力挖。
23日,按照大家商议的办法,用千斤顶把车轮顶起来,把木板垫在沼泽上,分散车轮着力点,再给木板下垫石块,一层层的把木板往上垫。有了方法,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张虎和郭雪峰打千斤顶,王迎坤和李鹏利用皮卡车到远处搬运石块,我和姚胜往下垫石块,手磨破了就贴个创可贴,戴上手套继续干,累了几个人再换一换岗位。司机王迎坤边干边夸口:“遥想洒家当年闯江湖,这都不叫事,”只见他说着就爬到这车厢底下用身体顶住车厢,勉强把千斤顶垫在车厢底,在只有一个人身体厚度的空隙里,人身体都展不开来,何况还要仰面发力打千斤顶,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见他咬紧牙关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还是拼命打起了千金顶,我们都不禁暗自佩服了。一层层的石块垫下去,车轮一点点的抬升,大家谁也没有气馁,强忍着呼吸的紧蹙和胳膊的酸痛,用了将近一天的工夫,几吨重的石块被我们填到了车轮下,按照这样的方法第一个轮子,第二个轮子,第三个、第四个轮子在大伙的努力下一一露出了地面。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我们早已人困马乏,回到驻地饭也顾不上吃,倒头便睡。
24日,一大早我们便又匆匆出发了。“快看,轮子有了着力点”。顺着李鹏指的方向,大家惊异的发现,昨天填的石块已经冻结,车轮已经不再像悬空的鸭掌,有了稳定的支撑。没有犹豫,司机张虎启动了发动机,王迎坤用皮卡车在前面拉,我们四个技术员在后面推。“一二,加油!一二,加油!”,一鼓作气,8吨重的大卡车在众人的推拉之下轰隆隆地爬出了沼泽。大家如释重负,都累得瘫坐在地上,但心里却泛起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人心齐,泰山移”凭借着地质游击队员的游击作战精神,项目组6名队员用了4天时间在高原无人区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一次伟大自救。并且在以后的20几个工作日里,基本都是徒步完成工作任务。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最多一天徒步行走24公里,并且在5900米高的雪山边发现了五湖铜多金属矿化点,按标准圆满完成填图任务。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瘦了十几斤,但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于9月10日安全地返回驻地。
杰萨错项目组8月份的游击战仅是区研院地质队员在青藏高原地区比较典型的游击作战,区研院所属新疆、青海等地区也都经常性地开展游击作业,不同的项目条件不一,遇到的艰险困难也不一样,但是每个项目的地质游击队员所表现的游击作战精神是一样的,那就是勇敢、坚韧、果敢、团结的游击作战精神。(路晓君/文 张金环指导)